您好,欢迎来到儒商顾问集团官网!
星期二
在生产制造公司的运营里,体系文件如同精密机床的操作指南,要是这份 “指南” 混乱、错误,各部门运作就会像机床零件错位,陷入混乱,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所以,定期重新梳理体系文件,对生产制造公司而言至关重要。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套清晰易懂、便于执行的梳理思路,助力公司让体系文件重归正轨,发挥强大效能。
首先,从文件控制程序入手,这是梳理体系文件的根基。文件控制程序涵盖文件编号、发放及编制审批等关键流程,我们要逐一排查。先看文件编号,思考公司现行编号规则是否清晰明了,每个文件是否有独一无二且易于识别的编号。以生产制造公司为例,技术部的产品设计图纸和生产部的作业指导书,编号能否让人一眼区分?若编号杂乱无章,后续查找和管理文件会如同大海捞针,难上加难。这就需要优化编号规则,赋予每个编号确切含义,使其遵循特定规律。比如,可将产品类别、版本号、编制部门代码等融入编号,让文件编号成为文件信息的 “索引标签”。
接着关注文件发放流程,文件是否及时送达有需求的部门和人员手中?有没有记录文件领取情况?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若生产部门急需一份新的工艺改进文件却迟迟未收到,或者文件发放后没有跟踪记录,一旦出现生产问题,根本无法追溯责任。所以,需要优化发放流程,建立详尽的发放台账,详细记录文件名称、编号、发放时间、领取人等信息,确保文件能精准、迅速地传递到相应岗位,为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然后审查文件编制审批流程,一份文件从起草到生效,是否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和领导审批?是否存在 “一人说了算” 或审批走过场的情况?例如,一份涉及安全生产的操作规程文件,仅由生产部负责人审批就生效,未征求安全管理部门意见,这样的文件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后续执行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要检查审批环节是否完整,是否有相关责任部门参与审核,保证文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制定明确的审批流程表,规定不同类型文件的审批部门和顺序,避免审批过程出现疏漏。
其次,排查手册上的配套程序文件是否完备。生产制造公司的管理手册是运营 “总纲”,配套程序文件则是落实手册要求的具体 “操作指南”。若手册提及 “要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但却没有对应的《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文件》,那么手册要求就无法落地,各生产环节只能凭经验操作,极易出现质量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状况。
因此,要将管理手册中的各项要求逐条拆解,对照现有程序文件,查看每个要求是否都有相应程序文件支撑。例如,手册中关于 “设备维护保养管理” 的要求,要检查是否有《设备维护保养程序》,程序文件中是否明确规定了设备日常保养、定期检修、故障报修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和责任部门。若发现手册要求缺少对应程序文件,就要及时补充编制,确保手册与程序文件构成完整体系,不存在 “管理真空” 地带。
第三,修订手册和各部门职责。随着生产制造公司业务拓展、技术革新以及内部管理需求变化,原有的管理手册和部门职责可能不再适用。比如,公司引入了自动化生产线,但原来的管理手册中没有关于自动化设备管理的内容,各部门在操作、维护自动化设备时无章可循,容易出现设备故障频发、生产停滞的情况。
所以,要先收集公司近期业务变化、生产管理痛点以及各部门反馈意见,据此修订管理手册。例如,在手册中新增 “自动化设备管理” 章节,明确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规范、维护要求以及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同时,重新梳理各部门职责,查看是否存在职责重叠或空缺现象。比如,原来的 “产品质量检测” 职责,既由质检部负责,又由生产部自行检查,导致出现质量问题时两个部门相互推诿;或者 “新设备安装调试” 职责未明确到具体部门,新设备到货后无人负责安装,延误生产进度。针对这些问题,要重新界定各部门职责,明确主要负责部门和配合部门,确保每个生产管理事项都有明确责任主体,杜绝 “职责不清,推诿扯皮” 的现象。
第四,解读程序文件,检查与手册职责是否存在偏差,并且务必组织相关责任主体的负责人和配合部门的负责人共同讨论。程序文件是手册职责的具体体现,但在编制过程中,可能因理解差异等因素,导致程序文件要求与手册职责不匹配。例如,手册明确 “生产部负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操作与日常维护”,但《设备管理程序文件》中却规定设备维护全部由设备部负责,这就出现了职责偏差,会让生产部和设备部在设备维护工作中不知所措。
所以,解读程序文件时,要先让大家明晰手册中各部门职责,然后逐条剖析程序文件条款,检查是否与手册职责一致。比如,针对《原材料采购程序文件》,要让采购部(责任主体部门)负责人和质检部(配合部门,负责原材料质量检验)、财务部(配合部门,负责采购资金支付)负责人共同参与讨论。采购部负责人阐述程序文件中采购流程设置是否符合手册赋予采购部的职责,质检部和财务部负责人检查程序文件中涉及本部门配合的环节是否合理,是否与手册中本部门职责相符。若发现偏差,大家共同分析原因,协同修订程序文件,保证程序文件与手册职责高度一致,避免出现 “执行脱节” 的情况。
第五,以现场清理与文件受控版本不一致的三级文件为开端,后续持续开展文件 “说做一致” 性检查。生产制造公司的三级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生产记录表单、工艺技术规范等,是一线员工日常操作的直接依据。但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现场使用的三级文件并非受控版本的情况。例如,某作业指导书已更新到第 2 版,但生产线上员工仍在使用第 1 版,导致实际操作与最新文件要求不符,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所以,首先要组织人员深入各个生产车间、仓库等工作现场,全面排查正在使用的三级文件,与公司文件管理系统中的受控版本对比,清理出不一致的文件,统一更换为最新受控版本。比如,在生产车间,检查每个工位张贴的作业指导书是否为最新版本,员工填写的生产记录表单格式是否与受控版本一致。清理完成后,后续要定期开展文件 “说做一致” 性检查,即检查员工实际操作是否符合文件要求。比如,检查员工在进行产品组装时,是否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步骤和工艺参数操作,生产记录表单是否按文件要求填写完整、准确。若发现 “说做不一致” 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判断是员工对文件理解不到位,还是文件本身要求不合理。若是员工理解问题,组织针对性培训;若是文件问题,及时修订文件,确保文件切实能够指导生产实践,让生产制造过程始终在规范文件的指引下有序进行。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生产制造公司能够系统、全面地重新梳理体系文件,使体系文件从 “纸上规则” 转变为指导各部门高效运作、提升公司生产管理水平的有力武器。在梳理过程中,务必注重各部门参与和沟通协作,确保梳理后的体系文件得到全体员工认可与严格执行,进而推动公司生产运营更加规范、高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持续发展。
相关可咨询0551-63416332或者13956958231
Copyright © 2013-2020 版权所有 @2017合肥儒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皖ICP备05015337号-8}
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金融港A5栋916-919 固话:0551-63416332 手机:13956958231(微信同号)QQ:849854026